2017年3月,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教授与夫人徐雪宾教授,决定将积蓄多年的800多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及资助农学院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3月14日下午3时30分,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来到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他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将信封里的存折取出交给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卢永根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他坚持一个半小时,将存在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693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隔日,他又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余下的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这项被称为中国水稻品种光温条件反应研究的项目,给年轻的卢永根奠定了一生的研究基础。他亲随丁颖,奔赴内蒙古河套、宁夏、甘肃、新疆以及陕西西部和陕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一方面聆听丁颖先生的教诲,一方面也考察了各地的水稻品种、性状、栽培方法等。正是因为亲历过这些考察,结合他惊人的记忆力,卢永根对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了巨大的数据库。对于全国各地的水稻品种和性状,他都如数家珍。研究进行过程中,1964年10月丁颖院长因病不幸去世。卢永根牵头完成了研究的后续工作和项目总结,包括光温生态试验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的整理工作。1978年,在水稻光温生态试验数据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同时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因濒临灭绝且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利用价值,野生稻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然而,这一珍贵物种近年来在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面对野生稻的现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呼吁:拯救植物大熊猫。37年前,湖南省黔阳农校一位年轻教师与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冯克珊在海南崖县荔枝沟的野生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野败。4年后,以这株野败为祖本,这位教师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这个青年教师便是日后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而那株神奇的野败便是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