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连续]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 …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30 16:16
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前中情局官员:美可能半年内攻击伊朗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媒体23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名前官员日前表示:美国可能在6个月内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
罗伯特·贝尔曾是中情局负责中东问题的官员。他21日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在政府内部作了一次“非正式”调查,“我感觉,我们将打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
贝尔说,布什政府认为,“伊朗正在干涉伊拉克等海湾地区事务”,但布什政府并不打算发动一场“严格意义上的战争”。
“我们不会看到美国军队跨过(伊朗)边界。”贝尔说,“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那就会突然发生,让许多人目瞪口呆。”
布什政府一直否认将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但也不愿排除武力解决。美国智库“进步中心”先前针对108名美国政治和军事专家的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会“先发制人”攻击伊朗,但有65%的受访者相信,布什将在任期内授权攻击伊朗。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罗伯特·贝尔曾是中情局负责中东问题的官员。他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在政府内部作了一次“非正式”调查,“我感觉,我们将打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
●我们曾经给出过这么两个判断
大家也许还记得,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华盛顿“放风”要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并同时决定向以色列提供3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以及美国“同意塔利班参加阿富汗的和平进程”这三则消息,我们曾经给出过这么几个判断:
其一,我们认为,这两则消息“有如战争警报”;
事隔数日,这位美国中情局“前”负责中东问题高官抛出的这份“非正式”调查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证实了这一判断。
●“两则消息”意味着华盛顿决心“继续”其“原有的中东战略”
其二,就本质而言,我们认为,这“两则消息”意味着华盛顿决心“继续”其“原有的中东战略”,起码直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
何谓“美国原有的中东战略”?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值得强调的是,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尽管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布什团队”遭遇了空前打击,尽管布什曾经依赖的一大帮左膀右臂(拉姆斯菲尔德、博尔顿、沃尔福威茨、特别是刚刚宣布9月份也要走人的罗夫等等)已经被种种原因“赶出了”白宫,但是,他们及他们一起参与制定的那份“美国既定中东战略”的幽灵,依然飘荡在白宫的每一个角落、且始终不肯离开中东的上空。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最具代表性的事情,莫过于拉姆斯菲尔德在“走人”之前,也要抢着写完、放在办公桌上,留给其继任者阅读的那份“备忘录”了。
其三,针对美国“同意塔利班参加阿富汗的和平进程”的消息,我们认为,这既说明“大国”在阿富汗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美国在阿富汗的处境空前困难,而为了既定的中东战略,华盛顿仍然在全力地争取时间,这次是在拿费尽千辛万苦才得到的阿富汗做代价、为的是为中东问题争取时间。我们的评估是,大约半年!
●再谈“拉氏备忘录”
一直在阅读《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的读者应该知道,对那份所谓的“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我们可谓是经常提起,也一刻不曾忘记。
事实上,对那份“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许多人都有误解,一种典型的观点是,拉氏在走人之际,不仅以书面形式“承认了”伊拉克政策的失败,并强调了“从伊拉克部分撤军”的必要。
然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种误解源于人们普遍关注到了拉姆斯菲尔德的“重点推荐栏目”,也就是所谓的“上策”,却普遍忽略了这么一点,既:拉氏在备忘录中还弄了个“最低纲领”,也就是所谓的“下策”。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再来全面回顾那份“拉氏备忘录”的主要内容。
拉氏的“重点推荐项目”,其中包括:
1,撤走适当规模的军队,以迫使伊拉克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必须为自己的国家承担责任;
具体方案是:大幅度增加美国的培训人员,把美国军人安插到伊拉克军队中,同时在美军的每一个班安插一名以上的伊拉克军人,如有可能,在盟军部队的每一个班也安插伊拉克军人;大力征召美军的退役军人、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的人员,将他们安排在伊拉克政府的各个部;
2,把部署在巴格达和其他城市中“脆弱位置”的美军士兵调整到伊拉克境内更安全的区域,或者部署到邻国科威特;
3,到明年(2007年)7月,把伊境内的美军基地从目前的55个削减到5个;
具体方案是:在2007年4月前将基地减少至10到15个,到2007年7月,减少至5个(目前美军基地已从原来的110个减少至55个);
4,对各个伊拉克省份实行“奖罚分明”。对于没有与美国良好合作、境内局势动乱的省份,美国应中止重建资金援助;对于“行为良好”的省份,美国应实施“奖励”;
具体方案是:美国只向那些公开要求美国援助并积极配合美军的伊拉克省份和城市提供安全部队;停止向“表现糟糕”的伊拉克地区提供重建资金,只有“表现不错”的地区才能获得重建资金;
5,向重要政客和教派领导人提供资金(和萨达姆一样),让他们帮助美国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所罗列的“下策”
事实上,为人们“所不常见”的是,在“重点推荐项目”后,拉氏还这样写道:“(应该)重新制定美军的任务和美国的目标——追求最低纲领”,其中包括:
1,按部就班,将足够的美军部署在巴格达,向伊拉克大幅增派美军,明确撤军时间表;
2,在伊拉克强力推行联邦制,将该国分成三部分———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各自为政的地区。
3,建议布什政府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表明这些决定只是“实验性”的,“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在必要的时候对策略进行调整,而不必承担失败的责任”。
●拉姆斯菲尔德“政治遗言”的“点睛”之言
在首席评论员看来,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的核心要义“恰恰”在于“最低纲领”部分,而且核心中的核心在于“下策”的第三条,既:(他)建议布什政府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表明这些决定只是“实验性”的,“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在必要的时候对策略进行调整,而不必承担失败的责任”。
好一个“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表明这些决定只是‘实验性’的”,在我们看来,这充分凸现了这么一点,地那就是:这位“曾经极其自信、甚至自负到“有什么说什么”的强悍保守分子、原来还有着一副“近乎无赖”的面孔。
显然,拉姆斯菲尔德在被迫走人之际,已经为“他之后”的中东局势埋下了伏笔,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特别是那句“这样我们就能随时在必要的时候对策略进行调整,而不必承担失败的责任”,这才是拉姆斯菲尔德这份“政治遗言”的“点睛”之言: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这位老兄给我们的印象恰恰相反,在其政治生命即将终结的那一天,他不仅仍然在为“已经失败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中东政策而殚精竭虑,竟然还在拿一份所谓的“最低纲领”向“方方面面”发出了恫吓,这时的拉氏,完全是一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
●布什对拉氏备忘录的“舍”与“取”
有意思的是,在这份备忘录被“及时披露”之后,布什就多次“高调”地表示:自己将“倾听”所有建议,但“不会不加取舍地”全盘接受。
事实证明,布什这次倒是说话算话:尽管拉姆斯菲尔德以“须为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负责”为由,被美国内部势力扫出了五角大楼的大门,但是,作为一份“对伊拉克、甚至中东、中亚政策的反思”,“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不仅为布什所认真“倾听”,而且还有所“发挥”。
显然,早就有言在先、声称“不会不加取舍”全盘接受任何建议的布什,倒是有取有舍,只是基本“舍”去了“重点推荐栏目”,也就是所谓的“上策”,而“全盘接受”了“最低纲领”、也就是所谓的“下策”。
●华盛顿企图按图索骥,依照“拉氏备忘录”“试验出”“某种高效药方”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什舍弃“上策”选择“下策”的事实说明,“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又何尝不是动辄“要求别人成为负责任利益攸关者”的美国保守势力、布什决策团队,在面对伊拉克政策、中东、中亚政策失败,全局陷入被动,但却又不肯接受现实,并准备以“做实验、不负责”的态度,企图“试验出”“某种高效药方”,一夜间就实现“战略翻盘”的“真实心态”?
也正因如此,在我们听到布什面对美国国会、甚至英国布朗政府的强大压力,要求其从伊拉克撤军的巨大压力,仍然在那里高叫“只要我在位一天就绝不从伊拉克撤军”,并发誓“绝不再犯越战错误”的时候,也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
●“最低纲领”被其“继任者”以“另一种手段”忠实地执行着
真实的情况就是:半年多以来,这份备忘录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下策”、被拉姆斯菲尔德“明确定性”为“最低纲领”部分,一直在由“中情局出身的继任者”以“另一种手段”忠实地执行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以进一步打击伊拉克反美武装、稳定伊拉克局势为由,向伊拉克(实际上是向中东)大规模增兵的计划已经接近完成。
然而,东方军事评论员就认为,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增兵是全方面的、多兵种的、立体式的增兵,就规模而言,美国的增兵计划应该包括陆、海、空三个层面。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计算美国增兵规模的时候,除了需计算美国增加的几万陆军之外,还应该计算美国向波斯湾、地中海、关岛等地轮流调遣的航空母舰,再就是,有确切的消息证明,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也已“增兵”到了伊拉克。
非常清楚,如果仅仅是为了对付“以路边炸弹、狙击步枪为主要武器的”伊拉克反美武装,这一类的轰炸机是犯不着飞往伊拉克的。
●“拉氏备忘录”最核心的内容,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拉氏备忘录”最核心的内容,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都在不言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试图归纳出几条来,并形成文字,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的感觉就是:拉老先生在“拉氏备忘录”里堆砌了那么多文字,玩弄了那么多名词,又是“重点推荐栏目”、又是“最低纲领”的,还有意无意地将“上策”与“下策”颠倒顺序,无非就是想传递这么一层信息,既:不要将美国逼进角落里,否则,美国就要用一切手段,将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甚至“大中东”(包括中东、中亚、南亚)打造成一个“巨大的试验基地”;
●临走之前,拉氏头脑中显然在盘算着这样一种局面
其次,透过拉氏备忘录,我们还感觉到,拉氏头脑中显然在盘算着这样一种局面,既:通过向伊拉克、甚至是伊拉克周边增兵、增派武器装备的方式,将“驻伊美军”慢慢增强至一部足以发动一场“烈度战争”的“战争机器”,准备在上述“试验基地”做“各种试验”的“战争机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有一点似乎非常重要,那就是,通过“不断增兵”的整个过程,不断去渲染“最低纲领”的可怕后果。如果有强大军力的“中俄”在整个过程中对这部“战争机器”始终持“超然态度”的话,那么,华盛顿至少得想办法让“只具软实力的”欧盟感觉紧张;如果连欧盟凭借伊核问题,也觉得没有什么的话,那么,“最低纲领”的“最低底线”就是必须想办法让伊拉克周边的国家、特别是伊朗、叙利亚、土耳其感觉“紧张”。
●拉氏备忘录“非常重视”制造一种“贴近真实的战争气氛”
再次,根据“拉氏备忘录”,华盛顿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向驻伊拉克美军这部“战争机器”全面配备“可能用到的”任何“试验器材”。我们的感觉是,拉氏备忘录“非常重视”制造一种“贴近真实的战争气氛”,好让“方方面面”、特别是伊拉克周边国家确信:一旦美国准备妥当,为了取得伊拉克战争的胜利,那部“战争机器”就将随时去做“一切可能的试验”。
●一条地地道道的“霸王逻辑”!
最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无赖”的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在临走之前,在备忘录中早就为他的老板、及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一条“锦禳妙计”,既“美国政府有必要“如此”警告方方面面:由于是“试验”,且美国将随时根据“试验效果”进行政策调整,因此,美国政府既不必、也不可能为试验的失败负责、也不会为由此产生的后果负责”,这真可谓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霸王逻辑”!
●布什及他的团队准备去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个了
显然,在有了这份“及时披露”的备忘录之后,在布什事实上选择了“最低纲领”之后,特别是随着“第一步”的基本到位,全世界、也包括美国社会,自然也就“如布什政府所期望的”知道了这么一点,那就是:在布什扯着嗓子高叫“只要我在位一天,就绝不从伊拉克撤兵”的背后,在布什发誓“美国绝对不能重蹈越战撤军之覆辙”的背后,布什及他的团队准备去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指望着上述“战争机器”,在上述“试验基地”里,在一系列“事先声明”“不必负责任的试验”中、去“试验出”一个“特效的药方”来。
至于这个“特效药方”对美国利益也好,对世界利益也罢,是“三分药七分毒”也好,是“七分毒三分药”也罢,更或是一份“纯粹的毒药”,声称“一定要赢得伊拉克战争”、从而“绝不重蹈越南战争覆辙”的布什,似乎已经顾不得了,一句话,只要能扭转局势就行,只要能为布什“最后赢得伊拉克战争”就行,
值得警惕的是,所有这些,在盖茨的手上正在加紧完成。
上面,我们主要讨论了“拉氏备忘录”“下策”的第一条与第三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中间的第二条。
第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所谓第二条,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字典里,完全被设想成一个“中间舞台”,其意义在于:在逐渐完成“第一条”、并公开明示“第三条”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舞台“威胁”铺开、或者全面铺开“试验进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再来阅读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
报告称驻伊美军可能会遭大规模突袭
【伦敦消息】据英国《卫报》23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其它15个美国情报机构在一份国家情报评估公布了它们对伊拉克局势的最新评估,它们担心驻伊美军在未来几个星期遭到伊拉克武装分子的突袭,袭击的规模可能与越战时期的“春节”攻势相当。
一位美国防务官员在报告公布之前向记者们介绍情况时称,驻伊美军已作好了应对“迷你春节攻势”的准备。他猜测,伊拉克武装分子发动突袭的时间将选在能造成最大政治影响的时机,以形成对布什总统的最大政治压力。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戴维-彼得雷乌斯将于下个月向国会报告伊拉克局势进展的评估报告。
国家情报评估称,一直将主要活动重点放在“引人注目”袭击活动的伊拉克基地组织仍具有进一步发动重大袭击行动的能力。这与五角大楼有关驻伊美军给伊拉克基地组织造成重大伤亡的例行新闻公报形成了对比。
这一名为《伊拉克稳定前景》的10页报告是1月份以来有关伊拉克局势的首份报告,布什于今年1月份宣布了他向伊拉克增兵的战略,他当时决定向伊拉克增派3万名美军士兵。报告称,增兵没有获得显著的效果。报告称:“伊拉克的安全形势自1月份以来出现了轻微好转,但这种好转的局面并不均衡。我们的评估认为,如果联军继续展开强有力的反暴乱作战行动并向伊拉克安全部队提供指导和支援,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在未来6至12个月内将继续出现轻微好转,但武装分子活动和宗派暴力的程度仍会很高,伊拉克政府仍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以实现国家层次的政治和解和提高执政能力。”报告还称,伊拉克军警的能力未能得到足够的改善,它们还不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一些伊拉克安全部队已可以执行一些任务,其它的部队则仍在努力达到这一水平。
白宫称,这一报告证明增兵战略取得了效果。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德罗称:“评估表明我们的战略已使伊拉克的安全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在未来仍面临非常艰难的挑战。”
在情报评估报告公布数小时后,美国共和党资深参议员、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共和党首席成员沃纳当天晚上呼吁总统布什在今年圣诞节前从伊拉克撤回部分军队,并在下个月宣布这一决定。但他同时表示反对民主党议员提出的要求政府限期撤军的法案。他说,撤军时间表应由总统而不是由国会设立。民主党议员可能将再次通过要求确定撤军时间表的议案,到目前为止只有数名共和党议员加入了这一努力之中。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这份由美国中情局“牵头”形成了“形势评估”,华盛顿显然在向方方面面警告:伊拉克形势在“日益危急”!
我们也注意到,这份报告有三个看点:
第一,为了渲染情况的危急,华盛顿竟然将“可能的袭击”与越战时期的“春节”攻势相提并论;
●绝非巧合的是,“几个星期之后”是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向美国会报告伊局势进展报告的日子
第二,“形势评估”认为:“可能的袭击”可能发生在几个星期之内。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绝非巧合的是,“几个星期之后”,也就是下个月,正是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向美国国会报告伊拉克局势进展评估报告的日子。
第三,我们认为,“形势评估”如果可信,那么,也就等同于侧证了“伊拉克基地组织仍具有进一步发动重大袭击行动的能力”。不过,令人困惑的是,这显然与“五角大楼有关驻伊美军给伊拉克基地组织造成重大伤亡的例行新闻公报”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的用词,我们说的是“伊拉克基地组织”,而不是“伊拉克反美武装”,之所以做此强调,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在类似的报告中,华盛顿什么时候将恐怖组织--“基地组织”换成了“背景更具想像力”的“反美武装”,也就意味着“试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差不多就绪了。
●40年前的那场战役,还真能为今天的全球格局提供点“参考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美国中情局的这份“形势报告”提到了“越战春节攻势”,布什先生对此也是“突生兴趣”,在我们看来,发生在40年前的那场战役,还真能为今天的伊拉克战争、中东局势、甚至全球格局提供点“参考资料”。
我们认为,1968年1月30日(农历除夕)夜间开始的“那段历史”,有这么几点值得参考:
第一,是“大国角力的背景”值得参考。在我们的记忆里,早在越战“春节”攻势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针对全球风云,曾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直接较量过的中国,就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力图从发动一场世界战争中寻找出路,并明确点破了“斗争的焦点就在越南”,且声称“我们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决心不惜作出最大的民族牺牲,坚决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把抗美救国的战争进行到底”。
显然,今天的“美帝国主义”也是在“力图从发动一场战争中寻找出路”,但“斗争的焦点”就在中东、在中亚、甚至在南亚,其中,如果我们评估得不错的话,最为紧迫的地方是靠近土耳其、“不太容易”打成一场大规模代理人战争的叙利亚,而不是华盛顿动辄威胁要军事打击,却因靠近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从而“很容易”打成一场大规模代理人战争的伊朗。
第二,是“增兵的规模与情节”值得参考。就在全世界都知道“美帝国主义力图从发动一场世界战争中寻找出路”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华盛顿决策者就将驻越美军总兵力扩大到了50万,超越了朝鲜战争期间的32万,仅次于二战。
显然,自拉氏走人并“出版”了拉氏备忘录以来,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如果那位美国前中情局官员所说的“美国可能在6个月内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时间”成为事实的话,如果我们评估的“美国决策层认为还需要大约半年的时间”不错的话,那么,今天的“美帝国主义”完成向中东增兵的时间,也大约为一年。
●“战役的规模与惨烈程度”值得阿盟、欧盟、特别是伊拉克周边国家参考
第三,是“战役的规模与惨烈程度”值得参考。到了1968年1月30日,北越成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越南共产党南方游击队在西贡、顺化以及南越主要城镇和在南方的美军主要军事基地发起突袭。这次大规模攻势的范围遍及南方各地,从湄公河三角洲的各城市到西贡,北边则一直达到高原地带。次日凌晨,西贡、顺化等主要城市内的许多重要地点被越共游击队占领。
事实上,春节攻势的规模和惨烈程度令美国人大为震惊:无数的军事设施和政府建筑被破坏;战斗最激烈的旧京顺化几乎全毁;美军溪山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
不难看出,让人回想“越战春节攻势”的战况之惨烈、波及范围之广,恐怕就是布什突然将越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的意图之一,其目的在于让伊拉克周边的伊斯兰国家,让寄希望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与美国分享“中东和平话语权”的欧盟,对美国“可能的试验项目”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些“感性认识”。
●“春节攻势”的战役后果值得美国政党参考
第四,是“战役的后果”值得参考。我们知道,真实的历史就是,惨烈的战况同时还激起了美国国内反战的浪潮。当年8月,美国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并造成了流血事件。
显然,“这段历史”恐怕是布什政府专门提供给“出于大选目的”(我们敢肯定,如果美国民主党现在就上台,一样会拒绝制定撤军时间表),逼迫布什立刻制定撤军时间表的美国国会、美国民主党以供参考的“参考资料”,也是布什团队提供给美国共和党、恐吓共和党“不得反水”的“参考资料”,是布什团队要求美国国会继续支持其“伊拉克新政”的“参考资料”
●“越战结束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为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美国统治阶级参考
第五,是“越南战争结束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为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美国统治阶级参考。
我们知道,越南战争以美国“不体面”撤军的方式结束,而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美苏”在全球争霸中的地位也彻底换了个个:就是从那时开始,苏联开始把持全球战略进攻地位,美国则开始战略被动防守,这种状况一直到79年前后的伊朗革命、阿富汗战争爆发才开始慢慢改变。
显然,今天的布什,之所以愿意将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并强调“越南撤军的严重后果”,其意图恰恰在于警告美国统治阶层要“以史为鉴”:伊拉克立刻撤军的严重后果,就是美国霸权的沦陷,一如美军当年自越南撤军、立刻就交出全球战略主动权一般。
●通过这场战争,只通过“有限军事物资援助”、中国就实现了“最大的国家利益”
第六,对中国而言,与朝鲜战争相比,作为越南战争越方的直接援助者,惨烈的越南战争并没有让我们作出了什么“最大的民族牺牲”,但是,通过这场战争,只通过“有限军事物资援助”、中国也实现了“最大的国家利益”。显然,对于“中欧俄”、甚至美国而言,这都是值得参考的。
当然了,如果站在华盛顿的角度,“第六份参考资料”的“提供”,虽然不太光彩,但也并非毫无是处。客观上讲,对美国统治阶层而言,尽管有政党门户之争,但都是在为一个老板(美国利益集团)做事,因此,从越南战争中学到点儿防止“中欧俄”通过打代理人战争、最终渔翁得利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布什将那段历史,那点儿“经验教训”全部解释成“撤军的后果”,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印象
通过上面的六个“值得参考”,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布什及其团队突然抛弃坚守了数年之久的“伊拉克战争与越南战争不可相提论”,突然捞出“春节攻势”,并不顾脸面地推翻“基地已经被美军重创”的“辉煌战报”,将伊拉克基地组织的力量“一夜间”就拔高到足以打一场“春节攻势”的层面,其核心意图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布什所叫喊的“绝不撤军”寻找根据,为布什誓言的“绝不重蹈越战覆辙”寻找根据。
尽管布什团队的上述举动,本质都可以解释为“满地里为‘不撤军’刨挖根据”,但是,当我们看到布什在那里孤独地嚎叫“只要我在位一天,就绝不从伊拉克撤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布什突然改变“坚决不将越战与伊战挂钩”的态度,公开拿越战为伊战“说事儿”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美国中情局不顾五角大楼的脸面,将五角大楼“出版”的一系列战报踩在脚下,“惊奇地”将伊拉克基地组织“打造成”一只强大武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看来布什及其团队“决意”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坚决贯彻”拉姆斯菲尔德备忘录了。
●如果华盛顿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产生、并确认了“这一印象”、“拉氏备忘录”的初步目的就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首席评论员就明确指出,如果华盛顿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产生了“这一印象”、并最终确认“这一印象”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拉氏备忘录”的初步目的-让全世界、包括美国社会,都确认这么一点:布什及他的团队准备去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就是指望着上述“战争机器”,在上述“试验基地”里,在一系列“事先声明”“不必负责任的试验”中、去“试验出”一个“特效的药方”来,不管会用到什么方法,也不管会造成什么后果。
●值得警惕的是,在伊拉克,只有全面的内战才有“春节攻势”般的破坏力
值得警惕的是,伊拉克基地组织是不可能有“发动春节攻势”实力的,就是“迷你春节攻势”也不可能。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哪一天伊拉克果真发生了一场规模、惨烈程度、波及范围,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对大国力量的影响,对周边国家的冲击,均可与“越南战争春节攻势”相提并论的“春节攻势”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伊拉克爆发了全面内战。道理很简单,在伊拉克,只有全面的内战才有“春节攻势”般的破坏力。
显然,在拉姆斯菲尔德于8个月前宣布辞职,就立刻在备忘录里将“伊拉克一分为三”的“最低纲领”“白纸黑字”地写出来之后;在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于半年前被迫辞职,也立刻在公开场合,公开宣称“将伊拉克一分为三是个好主意”之后;在昨天布什公开点名批评伊拉克总理,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也公开要求伊拉克议会“撤换马利基”之后,在包括主要逊尼派组织在内的政治集团退出了伊拉克联合政府之后,特别是,在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高调”访问伊朗、叙利亚以“寻找新朋友”(实际上是为华盛顿当说客)之后,如果“中俄”仍不在意美国的“中东大乱威胁”,特别是,如果欧盟、阿盟、伊朗、叙利亚仍然因种种原因“仍然无法接受”华盛顿的“中东大乱威胁”的话,那么,是“春节攻势”引起一个“伊拉克一分为三”、或者是“伊拉克的一分为三”引起一场“春节攻势”,在“试验”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却接近完成的情况下,都很可能成为华盛顿在“拉氏备忘录”理论指导下的下一个热炒的话题。而随着布什下台日子的临近,“试验”准备工作的进一步进展,伊朗、特别是叙利亚在“伊拉克基地组织”“筹划”“春节攻势”中的角色问题,则很可能是华盛顿又一个准备热炒的话题。
●尽管华盛顿仍然在按“拉氏备忘录”按部就班,但是问题在于......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华盛顿仍然在按“拉氏备忘录”按部就班,但是问题在于,有硬实力的“中俄”,通过“和平使命-2007”的成功举行,以及上合秘书长22日在北京公开声称“观察员国加入上合组织问题上并无政治及立法障碍”,事实上已经将话说得非常明白了,那就是:可能“大乱”再“大治”的地方,远比华盛顿所设想的要多,不只是中东方向,也不只是伊拉克、或者叙利亚。
显然,在华盛顿企图通过“大乱”再“大治”,通过臣服叙利亚,将“一分为三的”伊拉克分而治之、并与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联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再去孤立、并军事威慑伊朗的同时,也“有人”在盘算着如何通过“大乱”再“大治”、通过提前解决阿富汗问题,将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各国也联成一片,再支撑、并鼓励伊朗。
当然了,如果有人想将目标直接锁定在伊朗身上,那么,那必将是另一种玩法,在这个问题上,对某些人而言,越南战争更是极具参考价值,而且绝对是一份苦涩的参考资料。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韩称23名被塔利班扣押的韩国人质全被释放 【综合消息】僵持了一个多月的韩国人质事件终于结束。之前塔利班代表与韩国政府代表团在阿富汗加兹尼省首府加兹尼市就韩国人质问题举行了近两个小时的面对面谈判。塔利班谈判代表巴希尔在谈判结束后说,鉴于韩国政府无法说服阿富汗政府释放塔利班囚犯,塔利班方面决定不再坚持用韩国人质换取塔利班囚犯的要求。 巴希尔说,塔利班当天与韩国政府代表团就释放韩国人质达成了五点协议,其中包括韩国将在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近期撤走韩国驻阿援助机构、在人质释放之前保证不对塔利班人员采取武装行动等。 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发言人千皓宣也证实,所有韩国人质已全部获释。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在僵持了42天后,塔利班之所以愿意释放全部人质,按塔利班的“解释”,以及韩国政府的“证实”,主要有这么两大原因: 第一,鉴于韩国政府无法说服阿富汗政府释放塔利班囚犯,塔利班方面决定不再坚持用韩国人质换取塔利班囚犯的要求。 第二,塔利班与韩国政府代表团达成了五点协议,其中包括韩国将在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近期撤走韩国驻阿援助机构、在人质释放之前保证不对塔利班人员采取武装行动等。 ●经人质事件这块放大镜,我们不难看清,对韩国这块“双料”军事盟友,美国人的心可真够狠! 请大家注意,在“第一条”中,塔利班说的是“鉴于韩国政府无法说服阿富汗政府释放塔利班囚犯”、所以“塔利班方面决定不再坚持用韩国人质换取塔利班囚犯的要求”。 非常清楚,就目前而言,“真正能够决定”是否释放人质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只控制了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而是控制范围比阿富汗政府“要大一点儿的”美军。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明眼人是一看就知:所谓“韩国政府无法说服阿富汗政府释放塔利班囚犯”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韩国无法说服美国.....”,一句话,在人质事件这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下,国际社会、韩国社会可是看得真真切切:对韩国这个即是“西太平洋框架之锚”、又驻军阿富汗的“双料”军事盟友,美国人的心可真够狠! ●玩到了这一步之后,这场游戏实在是太让美国人无地自容了 再请大家注意“第二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韩国将在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还是“在人质释放之前保证不对塔利班人员采取武装行动”,其实前面都应该加上“美国默认”这个“关键词”,只是如此一来,上面的条件也就成了:“(美国默认)韩国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以及“(美国默认)在人质释放之前保证不对塔利班人员采取武装行动”,显然,这场游戏在玩到了这一步之后,我们也只好感叹一声:这也实在是太让美国人无地自容了。 ●一场“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硬是让人给“发挥成了”“一场横贯东北亚、南亚、中亚、中东的大游戏” 说到“游戏”这两个字,大家应该还记得,早在人质事件之初,特别是朝鲜在第一次就人质事件表态,就公开指责“借口‘反恐’发动阿富汗战争,并把韩国也拖入这场战争的美国人应负全责”的时候,我们就曾经说过,一场“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硬是让人给“发挥成了”“一场横贯东北亚、南亚、中亚、中东的大游戏”,针对这场游戏,我们还明确给出了这么几个观点: 第一,对不同的人而言,韩国人质问题的严重性与问题的侧重点是“大有不同”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被美国拖入战争”的韩国政府而言,只要人质“还活着”,那么,如何将“仍然还活着的人质”“活着”救出来,才是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至于通过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付出什么代价,都是个“小问题”; 第二,对“借口反恐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美国政府而言,如何让韩国人质问题“尽早结束”,尽量减小其对美韩同盟关系的冲击,并防止对“阿富汗战争的盟国”产生骨牌效应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至于采用何种“结束方式”、人质是死是活,都是些“小问题”。 我们知道,在人质事件爆发之初,华盛顿就立刻公开宣称“不排除以武力解救”,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人心里打的那副鬼算盘早就一目了然了:这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所谓的武力解决,无非就是在追求两个结果:一个是通过武力将人质“活着”“抢”出来,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二个就是是通过使用武力的“整个过程”,迫使塔利班不得不将人质“尽快”杀死,这样一来,虽然人质没有“活着”救出来,但对华盛顿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人质的死亡,人质问题也将随之结束,也算得上“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第三,我们认为,对绑架了韩国人质的塔利班而言,要将这个游戏玩好,关键中的关键,就是确保手上有“活着”的人质,在这个基础,在实现其“主要目的”之前,才能确保“韩国人质问题”不会因为美国“突然而至的”军事手段而“立刻结束”,不论是“活着的”结束方式、还是“死了的”结束方式。 事实上,这也正是塔利班既会视情况而杀死个别人质,以对韩国方面进行威胁,让韩国产生紧迫感,但又不会轻易杀死更多地人质,同时,更不会让所有人质都扣在一个地方,从而方便美国去“尽快结束”问题的“理论根据”。 显然,在“韩国人质问题”的被彻底解决的今天,人们很自然会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质问题解决了,塔利班的“主要目的”实现了吗? 在给出我们的观点之前,我们再来阅读一段新闻片段。 塔利班:绑架韩国人质事件很成功今后还会绑架 【综合消息】据韩联社今天(31日)援引外电报道称,塔利班发言人艾哈迈迪表示:“此次绑架是进行圣战的塔利班战士的伟大胜利。我们认识到这种方法(绑架)很成功,因此今后我们将对阿富汗政府的其他友邦继续采用这种手段。” 据报道,30日,移交首批4名人质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在释放地点递给记者一张手写的便条,上面写到:“他们(韩国人)为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来到我们国家,阿富汗民众为了信仰不惜献出生命,我们绑架他们的原因也在于此。” 塔利班扣留的最后7名人质于30日通过部族长老和伊斯兰国家的红十字会“红新月会”被安全移交给了韩国代表团,他们将与先前获释的12名人质一同踏上回国之路。历经42天的韩国人遭绑架事件宣告结束。 【时事点评】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强调过这么一点,即:塔利班始终要求以韩国人质交换塔利班囚犯,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目的,但决不是首要目的。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塔利班现在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的是,不论是此次韩国人质问题、还是之前的意大利上、德国人质问题,其实都包含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塔利班现在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是借此类行动捞几个人、更或者是捞几个钱?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如此小看塔利班,那么,不仅无法解释塔利班何以卷土重来,更无法看清“这类问题”的“潜规则”! ●几条“潜规则” 我们知道,包括此次韩国人质问题,塔利班玩这种“绑人质、开价码”,再根据美国、及其其盟国的“支付意愿”,或选择“放人质、杀人质”的游戏已经N次之多了。 而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在“如何审视”塔利班的“放人价码”,及美军及“驻阿多国部队”“支付底线”的问题上,从之前的意大利人质问题、德国人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早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么几条“潜规则”: 其一,对塔利班而言,要求“有关国家”自阿富汗撤军是“首要的”,是必须争取的;但是,对于美国、美国的“阿富汗盟友”,特别是对驻军阿富汗的欧盟国家而言,由于驻军阿富汗的战略目标虽然不同,但意义却同样重大(这一点,在之前的点评中多次讨论,在这里不再重复),因此,现在就撤军是万万不行的,欧盟如此、美国人更是如此! 其二,对塔利班而言,用人质换回塔利班囚犯是“重要的”但也是“次要的”。对美国而言,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用塔利班囚犯换人质是“可以商量的”,只要不影响驻阿富汗多国部队的“团结”与“信心”就行; 其三,至于“赎人费”嘛,一来,由于这是一个“可以有效打击驻阿多国部队的‘声誉’、特别是撕碎美国那张‘牛皮嘴’”的好办法,二来,也的确可以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困难重重的塔利班而言,它即是个武器、也是创收手段,从而已经成了处理这类问题的“例行公式”,成了不可避免的选项。 ●三条“潜规则”之中,最核心的就是第一条 显然,上述三条“潜规则”之中,最核心的就是第一条,也就是撤军问题,特别是欧盟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美国阿富汗盟友”的撤军问题。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才是塔利班的首要目的。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可以从塔利班提出“放人条件”的顺序中找到佐证。 真实的情况就是,塔利班先是要求韩国政府立即撤出阿境内全部200名韩国士兵,在韩国方面“无言以对”的情况下,这才提出用韩国人质换回塔利班囚犯的。 值得强调的是,当初,韩国方面之所以“无言以对”,原因在于几年前,在于韩国卢武铉政府“象征性”出兵伊拉克、阿富汗的决定、以及对阿富汗战争提供后勤支援的承诺,都是在美国“考虑加快自韩国撤军进程”、“调降”美韩同盟的威胁之下被迫做出的。 不难看出,今天,在历经四十天之后,可以这样说,走投无路的韩国政府,最终以承诺撤出阿境内全部200名韩国士兵为条件、换取塔利班立刻释放所有活着的人质,其“实质”在于韩国已经确认、并宣示了这么一个事实,即,韩国确认:为了尽快解决自己眼中的“大问题”,一开始就打算武力解决的美国最终顾不上韩国盟友的利益是必然的,哪怕就此让国际社会、特别是韩国社会看清美国人“在关键时刻是如此自私”也在所不惜;同时,韩国也在同时宣示:在美国人的帮助已经难以指望的情况下,为了尽快解决自己眼中的“大问题”,韩国最终顾不上美国盟友的利益也是必然的,哪怕导致“华盛顿仍在苦苦维持的阿富汗战争同盟就此瓦解”也在所不惜。 另外,在这里,我们想事先声明两点: 首先,在这里给出的“撤军问题”是塔利班“首要目的”的观点,是有范围限制的,只是相对于“绑架事件”而言的; 其次,在更大范围讲,“迫使美国盟友撤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塔利班为了实现其“最大意愿”的手段。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失去了政权的塔利班,其“现时的最大意愿”就是重返阿富汗的“统治阶层”。 ●塔利班虽然信仰极端且手段残暴,但绝非一群不懂政治的乌合之众 说了这么多,我们无非是想强调这么一点,那就是:塔利班虽然信仰极端且手段残暴,但绝非一群不懂政治的乌合之众,这一点,我们即可从塔利班曾经武力获得、并执掌阿富汗政权整个过程的“数十年历史”中瞥见,也可以从“新闻中提到的那张小字条”瞥见。 请大家注意,在那张“小字条”上、塔利班是这样写的:“他们(韩国人)为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来到我们国家,阿富汗民众为了信仰不惜献出生命,我们绑架他们的原因也在于此。”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句话”足以令“名声很差”的塔利班一跃就站上一个道义高度,并“第一次”为类似的“绑架事件”贴上了一张合法标签,至少在伊斯兰世界中是这样的。 与此同时,“这句话”还“有意无意地”揭示了“阿富汗问题”的“极端复杂性”,这个“极端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因为它靠近伊朗、巴基斯坦,地处中亚,因此,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巴以和平进程、印巴争端克什米尔问题、甚至是“文明冲突问题”等,竟然都能在“中欧俄美”之间、或者“东方与西方”之间、伊斯兰与基督之间、北约与上合角力的现实中,在阿富汗找到一个借题发挥的空间。 值得强调的是,反过来,上述势力在阿富汗的角力,也为塔利班实现其“最大愿望”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进行展开。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上述各种势力中,“进行充分发挥”的“人”里,就包括有美国人,只不过美国人的发挥,是一种“无奈之余”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则之前已经点评了的旧闻,之后,东方时事评论员、东方军事评论员将一起进行展开。 中韩军事热线延后开通 【综合消息】中韩开通军事热线可谓“好事多磨”——据韩国联合通讯社8月24日报道,原计划于中韩建交15周年纪念日前后开通的两国军事热线因故推迟。 不过,据韩国联合通讯社8月24日报道,中国方面稍后要求改换热线地点——在韩方空军作战司令部内中央防空控制中心和山东的济南军区防空中心、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指挥控制室和青岛的中国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开通军事热线。 但有韩国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中方降低军事热线的部队级别,可能是考虑到朝鲜军方的感受。”他们认为,两国间开通军事热线的计划可能会被推迟一段时间,但韩国方面热线设置的地点比原来“更具实质意义”,因此一旦开通的话,实用性会大增。 【时事点评】就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是,只要塔利班手中有活着的人质,只要美国人无法用武力手段立刻结束人质问题(一方面是韩国坚决不同意,另一方面是塔利班将人质分散关押),那么,塔利班就牢牢地把握住了主动权。韩国人质问题的“越拖越久”,除了对卢武铉政府、不久就面临大选的韩国执政党不利之外,对布什政府、特别是对“阿富汗战争同盟的团结度”更是一个伤害。 ●我们之前的一个猜测 因此,也如我们之前所猜测的那样,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共识下,韩国与美国之间有可能达成一个默契,即:目前仍然得依靠美国军事保护的韩国,出于自身的核心利益,在“不可能停止”朝鲜半岛经济整合进程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的方案,不排除用“暂停”“开通中韩军事热线”为筹码、去“购买”美国对韩国自阿富汗撤军的默认。 ●我们在第一时间给出的两个观点 真实的情况就是,就在“中韩军事热线延后开通”的消息见报、且韩国媒体将“推迟原因”归结为“中方有意调降热线层级”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明确指出: 首先,在中亚方向,在韩国人质问题上脸面全无的华盛顿,在韩国无心顾及手段、代价这些个“小问题”,而只急于解决“当前的大问题”的时候,总算是捞了个机会,发挥了一下,在东北亚方向捞回了点儿脸面; ●华盛顿就是再蠢、恐怕也明白这是一出双簧 其次,我们认为,由于韩国人将推迟的责任悉数推到了北京身上,且只提“推迟”不提“停止”、“暂停”,因此,刚刚捞了点儿脸面的华盛顿,就是再蠢、恐怕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摆明了是“中韩”在“核心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合演的一出双簧。 我们知道,按原来的计划,中韩军事热线有海、空两条线,其中,海军热线架设在中国青岛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与韩国的镇海海军作战司令部指挥控制室之间;空军热线则在中国北京防空中心与韩国乌山空军作战司令部中央防空控制中心之间开通。 我们注意到,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北京的“最新要求”是:将空军热线地点改成中方山东济南军区防空中心和韩方空军作战司令部内中央防空控制中心之间;海军热线则在中国青岛北海舰队司令部作战处与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指挥控制室之间架设。 ●在中韩军事热线的“推迟问题”上,值得强调的“两点” 在东方军事评论员看来,在中韩军事热线的“推迟问题”上,值得强调的有两点: 第一,在韩国的军事建制中,“新的”架设地点--韩国空军作战司令部中央防空控制中心,担负有为韩军与驻韩美军提供保密通讯的职责,更有意思的是,负责为该中心提供情报支持的诸多“军事单位”中,就有驻韩美军的、拥有U-2侦察机的第五侦察机中队。 第二,按原来的计划,中韩军事热线是“明线”,也就是说,采用的是国际电话方式,不难看出,计划中的中韩军事热线,完全是象征意义上的“商用电话”,至少在第一阶段是这样的。可就是这样的一种纯粹象征意义的“明线”,一直用“美韩军事同盟”约束、领导、并支配韩国军事资源的华盛顿,也感觉心脏受不了,并一直欲掐之而后快。 通过对比“第一”与“第二”,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问题之所在,即:在阿富汗方向、在人质问题这个“具体问题”上一筹莫展的韩国人,一回到朝鲜半岛这一亩三分地上,回到“大国平衡”的话题上,就好比换了个人似的,不仅手段灵活,而且在战略问题上,在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或者在西方与东方之间,在“欧美”与“中俄”之间,在北约与上合之间,可谓是玩得滴水不漏。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韩国人的手法也简单,即:一手用“推迟中韩热线”去向华盛顿、或者西方、欧美、北约“购买”“对韩国从阿富汗撤军的默认”,之后,再将“韩国自阿富汗撤军”拿去向北京、或者东方、中俄、上合“对冲”“对中韩军事热线的推迟”,最后,再将韩国与驻韩美军“共用”的一个军事单位拿出来,用“未来的中韩军事热线”可能由“象征性的”直接跨越到“实用性的”的“可能”,去向北京“购买”中方的“愿意推迟”、“购买”中方的“愿意再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台海局势紧张,朝核问题离华盛顿“所向往的”“彻底封装”仍有大段的路要走、朝核危机仍然可能随时再起,因此,视朝鲜半岛和平稳定为自己核心利益之一的韩国,坐在中美日三个“预设战场(朝鲜、台海、东海)”旁边的韩国,由于“中韩军事热线”附带有“韩国愿意置身战争之外”的战略意涵,因此,韩国的恐怕比北京更加在意。 不难看出,尽管在“中韩热线推迟”的问题上,华盛顿凭借其军事保护者的角色,也算是将韩国人质问题发挥了一把,但是,在北京提出“有意”将一条原本纯粹象征性的中韩军事热线、一条“明线”,一条“商用电话线”、架设进“韩美”共用的军事单位之后;特别是,在塔利班的“主要目的”已经实现之后,在“阿富汗战争同盟”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恐怕任何人都不难看出,华盛顿“发挥”倒是“发挥了一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够将韩军继续留在阿富汗,继续维持阿富汗战争同盟的完整性,特别是,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将中韩关系拉远一点儿,美国人宁愿不要这份“发挥”,显然这根本就是一份“无奈之余”的发挥。 不过,我们认为,除了这份“无奈之余”的发挥之外,华盛顿还有一份“无奈之余”的发挥。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再来阅读一则消息。 传 11月访问北京寻求经济合作与援助 【首尔消息】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 可望于11月访问北京,向中国领导人说明10月2日至4日在平壤举行的第二次朝韩峰会的结果,并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及寻求援助,与中国领导人进行礼貌性拜会活动。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接近中国高层的外交消息人士表示:“据我们了解, 计划在十七大后访问中国,因此中朝首脑会谈很可能会排在11月举行。”“ 将向中方介绍朝韩首脑会谈的内容,并会要求加强朝中经济合作,以及更多的支持。” 朝韩峰会原定于8月28日至30日在朝鲜平壤举行,后来因朝鲜洪灾被延期到10月2日至4日。届时正值韩国民主新党(10月14日)和民主党(10月7日)选出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因此首脑会谈很有可能对两党“总统候选人单一化”直接产生影响。 2006年年初曾访问过中国,考察深圳、上海等经济代表城市。2006年上半年的朝鲜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改革信息,但是2006年下半年的形势却急转直下,2006年7月发射七枚导弹,形势突变,判若两人,显然不是外界和美国的原因,而是内部的矛盾斗争所致,最终发展到10月核爆,朝鲜难以挽回地被推到与国际社会尖锐对立的角落。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则消息还需要证实,但是,从目前中东、中亚局势的变化,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局势趋紧,特别是从朝鲜、韩国双方的互动,“中美日”的关系互动上来看, 于中共十七后“立刻”访问北京的可能性相当大。 事实上,日前,我们注意到,韩国媒体就透露了一则消息,消息说:韩国政府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意在为10月2日至4日在平壤召开南北首脑会谈提出一项议项——韩朝共同开发朝鲜油田。 按这份媒体的说法,“韩朝共同开发朝鲜油田”已经成为即将举行的“第二次南北峰会”的“议项”了。 我们知道,在韩国纪念8月15日光复节的那天,对即将举行的第二次南北峰会,卢武铉在致词中亲自抛出了一个议项,既:“为了推进朝韩经济合作,首脑会谈需讨论建立朝韩经济共同体的问题。” ●“朝韩经济共同体”就是我们一直强调有加的“朝鲜半岛经济整合” 如果您一直在阅读《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那么,对这个所谓的“朝韩经济共同体”应该不会太意外,事实上,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有加的“朝鲜半岛经济整合”。 ●“朝韩经济共同体(朝鲜半岛经济整合)”的几个要点 从卢武铉的致辞中,我们不难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世界上“最在意”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最着急进行“朝鲜半岛经济整合”的国家领导人,韩国总统卢武铉在致辞中对所谓的“朝鲜半岛经济整合”寄予了莫大的期待。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卢武铉的描述,“朝韩经济共同体(朝鲜半岛经济整合)”有着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就建设朝韩经济共同体的经济意义,卢武铉表示,要将其“发展成为生产性投资合作及双方向合作,使其成为韩国的投资机会,同时为朝鲜提供经济复苏的机会”; 第二,就建立朝韩经济共同体的政治与安全意义,我们注意到,卢武铉的评价是:“.....形成长期化的经济共同体,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最为重要”;因此,卢武铉公开声称,“将为此尽最大努力”; 第三,就朝韩双方各自在朝韩经济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卢武铉定性为“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关系”; ●卢武铉此时、此番抛出“朝韩经济共同体”“心情”可谓是极其复杂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尽管“上面的内容”看起来好似一副美好图画,而且我们也有理由为卢武铉先生针对“朝鲜半岛经济整合”所做的一系列“描绘”、“评价”、“定性”、“决心”而鼓掌。但是,在我们为之“正式鼓掌”之前,非常有必要弄清楚一点,那就是:卢武铉当时公开抛出“朝韩经济共同体”、其“心情”可谓是极其复杂,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点: ●“朝鲜因素”在塔利班释放两名女人质的整个过程中“彰显无疑” 其一,在卢武铉公开抛出“朝韩经济共同体”的前后,塔利班决定释放两名韩国女人质;因此,让韩国人难堪的是,这两名人质的释放、显然与“朝鲜因素”有关。 明眼人是一看就知,所谓“朝鲜因素”已经在塔利班释放两名女人质的整个过程中彰显无疑,并贯穿始终。具体而言,这个过程在体如下: 首先,在人质事件发生了多日之后,在韩国四处求援无门之后,当朝鲜第一次为人质事件出头,并公开指责韩国人质问题应该由借口911事件、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美国人负全责,并派出一个代表团到伊朗洽谈“技术合作”、“能源合作”事宜,且有意邀请卢武铉访朝、提前进行“第二次南北峰会”之后,之前一直非常固执并威胁要杀死人质的塔利班,是立刻宣布“准备释放两名韩国人质”; 其次,我们注意到,就在塔利班宣布上述消息之后,朝鲜又将突然指责韩美举行军事演习是严重的挑衅,并放出“第二次南北峰会”有可能延期之后,有意思的是,塔利班那边也突然传出“暂不释放”的消息; 最后,在韩国方面决定推迟拟定的两个军事演习,并公开宣称“这是为了”排除“第二次南北峰会”的障碍之后,我们也就惊奇地看到,塔利班那边也突然回心转意、并说到做到的释放了两名人质; ●历史又在惊奇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其二,只要下决心满足塔利班的放人条件,就可以立刻解决韩国人质问题的华盛顿,当时,出于种种考虑,仍然在拒绝向韩国政府提供“帮助”,站在韩国社会的角度去看,在人质问题上,美国这个盟友显然在“不作为”;而在2005年,在达成一份朝核六方会谈“919共同声明”的问题上,华盛顿同样有过一段“不作为”的历史。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继“针对性极强的”的“和平使命-2005”之后,“中俄”第二场“针对性极强”的“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恰好在卢武铉抛出“朝鲜经济共同体”的第二天就将正式展开; 显然,如果将“上述三点”对比2005年朝核六方签订“919共同声明”的前后情形,我们也就不得不说,尽管“故事”完全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历史又在惊奇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和平使命-2005”所产生的效果,在经历了两年之后,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战略影响 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这一段时间的国际风云表明,在人质事件再次凸显“韩美同盟”的尴尬之后,在“既有眼光、又有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诸多高手”的指点下,朝鲜显然瞄准了韩国人质事件这一机会,“先”向韩国家情报总长发出访问平壤的邀请,“后”让“如约访朝”的韩国家情报总长带回了 将于“第三次南北韩峰会”时回访济州岛的讯息、从而正式向因人质事件一筹莫展的卢武铉抛出那只“暗示”“我也许可以帮点儿忙”、并“变相邀请”卢武铉提前访韩的“探测球”之后,在卢武铉“快速应答”、快速地将“第二次南北峰会”“加塞”到 “可能的访韩”行程的前面,也就是加塞进“可能的”“第三次南北峰会”的前面之后,就卢武铉此番“口无遮拦”地提出“韩朝经济共同体”的“整个过程”而言,我们不得不说:“和平使命-2005”所产生的效果,在经历了两年之后,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战略影响。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战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仍然在继续催化“东北亚、东亚战略态势”的转变。我们知道,站在韩国的立场上,对其最为有利的一条路,就是促成“中美俄”共同制定、并维持一个东北亚安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保障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只有这样,在“中美俄”的各自需要下,“韩美军事同盟”关系才会在华盛顿西太平洋框架中“更加吃重”,“中韩关系”才会摆脱被中国支配的危险,与此同时,“韩中关系”也将有助于“韩美军事同盟”处于一个“韩美双方更加平等”的状态,不仅如此,由于“韩朝经济共同体”必将成为俄罗斯融入东亚经济圈、甚至突入亚太经济圈的跳板,因此,“韩俄关系”除了可以提供安全上的支撑、并平衡“中美”的影响之外,还将更加有效地保障“韩朝经济共同体”所需的能源与资源。 显然,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同时,阻止日本成为一个军事强权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韩日关系”不仅不会威胁到“韩朝共同体”的安全,还会起到平衡中国经济影响的作用,同时,也一样重要的是,用于平衡中国经济的日本经济也将会被中国经济所平衡。 不难看出,在上述基础上的“朝鲜半岛经济整合”,才能让韩国放心地施展手段,从而以其优势的经济、技术力量去慢慢整合朝鲜,慢慢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尽管这个整合过程被卢武铉形容为“南北相互依赖”的